热线:021-56056830,66110819
手机:13564362870
热线:021-56056830,66110819
手机:13564362870
2结果与讨论
2.1“干燥”[BMIm]BF4体系
已有研究表明,PMBA在SPR催化下发生脱羧生成TP分子,SPR是驱动催化反应的决定性因素.且该反应为二级反应,根据二级反应动力学公式:
式中:[I996cm-1]t表示反应到t时刻时,归属于TP的996 cm-1处环面内弯曲振动峰强度;k(s-1)为该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,与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2(L·mol-1·s-1)成正比例关系;a为比例系数.以归属于产物TP的996 cm-1处环面内弯曲振动峰与归属于反应物PMBA的1585 cm-1处C—C伸缩振动峰的相对强度(I996cm-1/I1585cm-1)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进行拟合获得反应速率常数.PMBA脱羧反应明显受电极电位的影响,在激光照射下,在较负的电位区间通常不发生反应,在相对较正的电位区间内可发生反应.因此,实验可采用电位阶跃法研究电极电位对PMBA脱羧反应的影响,即,从不发生反应的电位阶跃至不同的反应电位,并连续测试SERS光谱,记录反应变化过程。
在“干燥”[BMIm]BF4体系(经干燥预处理,无额外水)中,在-1.0 V(vs.Pt,除特别说明外,以下均相同)下保持100 s后,立即将电位阶跃至-0.3 V,得到PMBA随时间变化的SERS谱图[图1(A)和(B)以及TP与PMBA谱峰的相对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[图1(C).值得说明的是,该电极的SERS活性和均匀性均符合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的要求,便于在考察单变量因素下的界面脱羧反应(电极的详细性能见本文支持信息图S1)。
在图1(A)和(B)中,在-1.0 V保持的100 s区间内,并未观察到位于996 cm-1处归属于产物TP的特征峰,说明此时PMBA未发生SPR催化脱羧反应;当电位阶跃至-0.3 V后,996 cm-1处开始出现新峰,说明此时脱羧反应发生.为了测定该实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常数,对产物与反应物谱峰的I996cm-1/I1585cm-1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进行拟合[图1(C).可见,在-1.0 V保持100 s时间内,I996cm-1/I1585cm-1的值几乎不发生变化,此时反应速率常数为零,即未发生脱羧反应;当电位由-1.0 V阶跃至-0.3 V时,I996cm-1/I1585cm-1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,500 s时增大至0.05,通过二级反应动力学公式拟合分析,得到该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常数约为0.12 ms-1。
将电位由-1.0 V分别阶跃至-0.8,-0.6,-0.5,-0.4,-0.3和-0.2 V,结果如图S2所示。
可见,电位从-1.0 V阶跃至-0.8 V时,脱羧反应缓慢发生,反应速率常数为0.015 ms-1,随着电位继续向-0.6,-0.5,-0.4,-0.3及-0.2 V阶跃,反应速率常数依次为0.018,0.090,0.094,0.120和0.340 ms-1,由此说明随着阶跃电位正移,反应速率常数逐渐增大。
为了进一步研究反应速率常数与电极电位的关系,分别以反应速率常数k和反应速率常数的对数lnk对阶跃电位作图(图2).可见,k与所施加的电极电位成指数关系[图2(A),lnk与所施加的电极电位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[图2(B).从电化学-SERS体系的角度,电位可以改变电极界面反应的活化能(ΔG),即ΔG=-ZEF(其中,Z为转移的电子数;E为施加的电极电位;F为法拉第常数).从热力学角度看,ΔG=-RTlnK(其中,K为反应平衡常数;T为温度;R为气体摩尔常数).将上述两个公式结合起来,得到lnK=ZFE/RT,即lnK与E呈线性关系,且这一结论在水溶液体系与离子液体体系均成立,这也说明该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,但需要全面解析反应机理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定量关系。
为了进一步测定PMBA在离子液体中发生催化脱羧反应的电极电位,对[BMIm]BF4的pzc进行测试.分别采用微分电容法6和计时电流法(i-t曲线法)进行测定,具体实验方法见本文支持信息.图3(A)~(C)分别给出了使用微分电容法和i-t曲线法测得的“干燥”[BMIm]BF4/Au MLF GC的零电荷电位。
根据Lockett等7和Ohsaka等8的相关报道以及Baldelli9和Nanbu等0的原始光谱数据,微分电容曲线的局部最低点对应的电极电位可被认为是零电荷电位,据此“干燥”[BMIm]BF4/Au MLF GC体系的pzc约为-0.95 V[图3(A).值得说明的是,出现瞬时电流的时间仅与电极浸入的时间点有关,与预控电位无关[图3(B).图3(C)为瞬时电流与预控电位的关系,可见,在-0.95 V时的极化电流最小.综合两种测试方法,可认为Au MLF GC电极在“干燥”[BMIm]BF4体系的pzc在-0.95 V左右。
在“干燥”[BMIm]BF4中,PMBA在-1.0 V时未发生脱羧反应,而在-0.8 V时有产物TP生成,由此推测,PMBA在pzc以负的电位区间不发生脱羧反应,通常pzc以负电位区间,咪唑阳离子吸附在电极表面,空间位阻效应较大,水分子难以到达电极界面参与反应;而在pzc以正的电位区间,体积较小的阴离子吸附在电极表面,而体系中极微量水分子更倾向于与阴离子结合接近电极表面,导致了PMBA的催化脱羧反应发生,以上结果说明,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种类和结构对反应也将产生影响。
由此也可推测PMBA在含痕量水离子液体体系中的脱羧反应机理.在pzc以正的电位作用下,电极表面呈现正电荷,离子液体阴离子吸附在电极表面,且体系中微量水分子受氢键作用靠近电极表面.与此同时,在激光作用下,Au MLF发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,产生SPR效应,PMBA中的—COOH脱质子转化为—COO-,靠近电极表面,激发的热空穴将—COO-活化形成芳基自由基,而热电子夺取水中的质子形成氢自由基,最后二者结合生成产物TP。
2.2含水量对脱羧反应的影响
在[BMIm]BF4中加入不同摩尔分数(XW)的水,研究了PMBA脱羧反应与所施加电位阶跃的关系.图S3和图S4(见本文支持信息)分别为[BMIm]BF4中外加XW=0.001和XW=0.003的水时,采用电位阶跃法,I996cm-1/I1585cm-1随时间变化的曲线.为了更直观地进行对比,比较了PMBA在“干燥”[BMIm]BF4体系和不同含水量[BMIm]BF4体系中不同阶跃电位后的反应速率常数,结果列于表1。
由图S3和图S4可以看到,由于外加水的存在,体系的pzc负移,即更易发生脱羧反应,因此选择的起始阶跃电位负移.当施加的电极电位过正时,在电位阶跃瞬间,反应迅速发生后出现归属于产物TP的996 cm-1的谱峰强度出现下降趋势,其主要原因来自于TP在较正电位下的脱附以及基底电极的SERS效应下降,此时不再向更正电位方向阶跃。
由表1的纵向对比可见,在同一阶跃电位下,随着离子液体体系含水量增加,反应速率常数明显增大,这与体系中界面水的增加有关,也证明PMBA的脱羧反应强烈依赖于水的存在;同时,随体系含水量增加,脱羧反应发生的电位区间变窄,这是因为离子液体的电化学窗口随体系含水量的增加而变窄.图4(A)和(B)分别给出了[BMIm]BF4体系外加XW=0.001和XW=0.003水时,在不同阶跃电位下,脱羧反应达到平衡时PMBA脱羧反应的情况,对比了不同阶跃电位下反应达到平衡时(即TP信号最强时)的SERS谱图。
由图4(A)可以看到,当外加水XW=0.001,电位阶跃至-0.8和-0.7 V时,反应在200 s后达到平衡,但此时996 cm-1处归属于产物TP的谱峰的相对强度仍然较弱,说明脱羧反应的效率较低.随着电位向正电位方向阶跃,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由200 s缩短至100 s,且996 cm-1处谱峰的相对强度更加明显,说明随着阶跃电位的正移,脱羧反应更容易发生且反应进行的程度更大。
由图4(B)可以看到,当体系外加水XW=0.003时,随着阶跃电位正移至-0.4 V,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由200 s显著缩短至80 s,说明随着体系外加水含量的增加,脱羧反应得以更快发生.由此可见,PMBA的脱羧反应的速率和效率与水密切相关,其中主要是水中的质子源参与了脱羧反应后加氢生成TP的反应。
图5比较了XW=0.001和XW=0.003体系中lnk与阶跃后电位的斜率.可以看到,在[BMIm]BF4(XW=0.001)体系中,lnk与阶跃后电位的斜率k′为3.62,在[BMIm]BF4(XW=0.003)体系中,lnk与阶跃后电位的斜率k′′为3.65,二者几乎相同,证明体系外加不同含量水时,lnk与阶跃后电位均呈现相同的线性关系。
3、结论
采用电位阶跃法,以Au MLF GC电极作为SERS基底,研究了PMBA在不同含水量的[BMIm]BF4体系的反应动力学行为.结果表明,干燥的[BMIm]BF4的pzc为-0.95 V,PMBA在离子液体体系中脱羧反应的发生与体系的pzc密切相关,在pzc以负电位区间几乎不发生反应,而pzc以正区间脱羧反应顺利发生;随着体系水含量增大,反应速率常数增大,且外加不同含水量时,反应速率常数的对数与所施加的电极电位均呈相同的线性关系.研究结果为离子液体/金属电极界面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详细的信息,同时,电化学SERS光谱结合有序金纳米粒子单层膜电极,可发展成为电化学界面研究的可靠的高灵敏度工具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