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线:021-66110819,13564362870
Email:info@vizai.cn
热线:021-66110819,13564362870
Email:info@vizai.cn
国际社会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和臭氧损耗物。氧化亚氮(N2O)在这两个问题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它是排在二氧化碳(CO2)、甲烷(CH4)和氯氟烃(CFC)之后的第四重要的温室气体,具有长达120年的寿命,其全球变暖潜能约为CO2的300倍。由于N2O是平流层一氧化氮(NO)和二氧化氮(NO2)的主要来源,会催化臭氧破坏,目前N2O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平流层臭氧消耗物质。开展气候变化和臭氧损耗物这两个方面的研究,有必要对氧化亚氮浓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监测。由于地面监测在地理空间上覆盖有限,且大气上层氧化亚氮的浓度变化相对较大,因此卫星遥感是氧化亚氮浓度监测的重要手段。卫星遥感空间连续监测特征,目前被用来监测多种大气成份,包括气态污染物、温室气体、云和气溶胶等,但由于氧化亚氮在空气中含量较少,其吸收特征容易受到其他吸收干扰,目前反演难度较大,国内外研究较少。开展我国的氧化亚氮卫星遥感反演,掌握氧化亚氮浓度时间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,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。
目前通常使用两种技术来观测平流层氧化亚氮浓度,一种使用太阳掩星观测,另一种是临边观测。近些年,利用热红外探测仪(thermal infrared sounder,TIR)可以提供对流层中上层氧化亚氮浓度的分布情况。EOS/Aqua上的大气红外探测仪(the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,AIRS)是一种稳定的高光谱TIR探测仪,自2002年以来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测,并已成功用于痕量气体反演,如CO2,CH4和CO等,本工作基于高光谱卫星遥感数据,利用最优估计法,反演出我国氧化亚氮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,从而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。
1反演算法
1.1算法描述
热红外氧化亚氮反演,受很多因素影响,如温湿廓线、地表温度、CH4等。基于贝叶斯理论提出的最优估计法是求解这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,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,通过构建目标函数和选择寻优策略,在先验误差协方差矩阵和观测噪声协方差矩阵的限定下,以迭代的形式逐步逼近真值。
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,基于AIRS数据,通过计算不同通道的氧化亚氮权重函数,选取最佳信息层,假设其他气体的吸收信息为“噪声”,氧化亚氮的吸收信息为“信号”,模拟比较不同气体的透过率和吸收强度变化,综合选取通道信噪比最高的,作为反演通道集,最终利用最优估计法开展氧化亚氮廓线反演,进一步计算柱浓度。其中,算法所需的大气廓线包括温度、湿度和臭氧,以及地面参数包括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由AIRS二级产品种提取,辐射值采用经过晴空订正后的产品。
1.2地面验证
选择德克萨斯州沿海海洋观测网(Texas Coastal Ocean Observation Network,TCOON)中加拿大站点2010年7月—9月的有效观测值均值,同时选取对应的卫星遥感反演结果均值进行比对,选取原则为:(1)卫星过境时间地面观测时间间隔不超过1 h;(2)卫星过境点与地面观测点距离在1度以内。
验证结果如图1所示,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,相关系数r为0.73,验证样本数为7月—9月内的23个有效值。
图1 2010年7月—9月反演得到的N2O柱浓度与Eureka站点观测结果对比
2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氧化亚氮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
2.1月均值变化
在利用验证结果完善反演算法的基础上,开展了我国氧化亚氮浓度的时空变化反演分析。如图2所示为2011年我国氧化亚氮浓度的月均值分布图,时空分布显示,我国氧化亚氮浓度月度间变化比较明显,从1月份开始,氧化亚氮浓度逐月递增,8月份最高,之后逐月递减。
图2 2011年我国大气氧化亚氮的月均值变化
在2011年和2012年夏季,我国及周边国家如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等国,氧化亚氮浓度均为最高,在冬季降到最低。低纬度地区氧化亚氮会被布鲁尔-多普森环流,传输至平流层,从而向高纬度地区扩散、沉降。对于我国夏季氧化亚氮浓度高值区,除了本地农业等排放外,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平流层的传输和沉降影响。
图3 2011年我国及周边国家的N2O浓度月均值变化
2.2季均值变化
2011年我国氧化亚氮浓度的季节均值变化:氧化亚氮浓度在夏季(6月—8月)达到最高值,春、秋季次之,冬季最低。氧化亚氮的人为排放源主要来自于农业排放,其他一些较小的排放源来自工业、城市垃圾和化石燃料燃烧等。而我国为了用仅占全球7%的耕地,养活占全球22%的人口,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,这也导致了对氮肥的大量使用,增加了氧化亚氮的排放量。从反演结果来看,氧化亚氮的高值区分布和我国的农业集约化发展情况一致,尤其在西北地区、西南地区和南部地区,在夏季氧化亚氮浓度急剧升高。
2.3年均值变化
赤道地区氧化亚氮浓度年均值始终处于高值区。Prinn将全球范围划分为四个纬度带,即北纬90°—北纬30°、北纬30°到赤道、赤道到南纬30°、南纬30°到南纬90°共四个区域。通过分析四个区域内十年的氧化亚氮浓度数据,发现北纬30°到赤道这个区域内,氧化亚氮浓度最高。本文反演结果和该分析较为一致。由我国2004年、2006年和2011年—2013年,5年的年均值分布结果显示,我国氧化亚氮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,浓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,均匀分布,年际之间浓度变化不大。
3结论
在前述氧化亚氮廓线反演研究的基础上,优化了高光谱反演通道选取,在地面验证的基础上,完善反演算法,并给出了我国及周边国家氧化亚氮浓度的时空分布图,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,分析了我国氧化亚氮浓度的月度变化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,得到我国氧化亚氮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。在下一步研究中,将把算法推广到同类载荷跨轨红外探测仪(The Cross-Track Infrared Sounder,CrIS)和红外大气探测仪(The 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,IASI)中,通过和AIRS数据的结合将使我们能够获得20多年的氧化亚氮观测数据,作为目前地面观测、航空观测和平流层卫星观测的补充数据,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氧化亚氮的三维立体分布、变化趋势以及在大气中的传输等,为我国氧化亚氮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。